<sub id="9x77d"><span id="9x77d"><b id="9x77d"></b></span></sub>
<em id="9x77d"></e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form id="9x77d"></for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標題

      標題

      作者

      關鍵詞

      日期

      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學術成果 > 一般文章

      李金操、張穎 | 第十屆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綜述

      發布時間:2023-09-01 字體: 打印
      發布時間:2023-09-01 打印
       
       
        作為學術界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已在不知不覺間步入第十周年。在追求“十全十美”使命的感召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十屆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于2023年4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國內20余所高校的73位學者與會。開幕式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耿向東研究員主持,《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杜繼東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皓教授分別致辭。會議收到來稿180余篇,經專家小組認真評審,從中選出35篇參會。研討會以分組討論形式進行,邀請抗戰史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和學術期刊編輯擔任主持和評議。以下擬圍繞“國際情勢與外交”“中共抗戰史”“國民政府抗戰史”“日本侵華史”“戰時社會史”等主題對會議內容進行總結。
       
       
       
      一、 國際情勢與外交
       
       
       
        外文檔案的解密與運用拓展了青年學者的學術視野,國際情勢與外交成為抗戰史研究領域的熱點議題。針對該主題,本次會議主要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討論。
       
       
       
        第一,戰時國際情勢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王釗《抗戰時期的英國與新四國銀行團》指出,英國對待新四國銀行團的政策帶有明顯的務實性,會根據英國對華政策的需要不斷做出調整;新四國銀行團是英國推行遠東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絕非單純的國際金融組織。武漢大學趙耀紅《太平洋國際學會調查項目與學會內美日、美中關系的演變》深入分析日本擴大對華侵略后,太平洋國際學會內部美日學者再難進行學術合作,以及美中學者學術互動日益密切的經過,通過美中日三國學者關系的變化,透視此一時期三國間的政治關系演變。
       
       
       
        第二,中國抗戰的國際因素。浙江大學丁書穎《太平洋戰爭時期英國的對華宣傳:以英國情報部為中心的考察》探討英國情報部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制定對華宣傳計劃、落實對華宣傳實踐的前后經過,并指出,情報部的對華宣傳在鼓舞中國抗戰士氣、改善中英關系和塑造英國大國形象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人民大學秦澤《抗戰時期菲律賓華僑對中共的“工合”援助(1938—1941)》全面考察七七事變后菲律賓華僑通過“工合”向中共提供經濟援助的背景、過程與意義,深化了學界對抗戰期間中共爭取東南亞華僑援助及開展國際統戰工作等領域的認識。南開大學溫程《皖南事變前后莫斯科對國共關系的研判與多重介入》論述蘇聯在皖南事變前后對國共關系的研判、介入及成效,借此說明中國抗戰具有高度國際性。
       
       
       
        第三,抗戰重大事件與外交。福建社會科學院梁珊《1932年日本基督徒訪問團訪華始末——以鮑乃德檔案為中心的考察》主要關注“一·二八”事變爆發后,日本基督教界派遣訪問團來華訪問的經過,以及訪問團回國后在媒體上對日本侵略行徑的粉飾。論文指出,訪問團宣揚的普世價值在軍國主義面前幾無實質性抵抗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黃圣煌《誰與系鈴:“訴諸國聯”下的錦州中立區案》重點考察中國、日本及英美等國圍繞“錦州中立區案”開展外交博弈的具體經過。文章認為,在客觀經濟形勢、自身利益、情感傾向、政策傳統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英美兩國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抵制始終停留在道德譴責層面,國民政府欲引導國際社會實質性介入東北問題的戰略意圖終難實現。北京師范大學李金操《記憶建構視域下中英對“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紀念》系統梳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發生后,日方對相關記憶進行扭曲及中英兩國對此進行修正的具體經過,指出自2004年中英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來,兩國圍繞沉船事件開展的宣傳、紀念活動推動其迅速發展為“兩國關系的寶貴財富”。
       
       
       
      二、 中共抗戰史
       
       
       
        作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共抗戰的歷史是歷屆研討會關注的重點。本次會議主要討論中共干部培養和組織建設、抗日武裝和戰略戰術、根據地群眾動員三方面內容。
       
       
       
        第一,中共干部培養和組織建設。北京大學趙諾《抗戰初中共華北地方黨組織的“異地轉生”——以晉冀豫根據地為中心的討論》以晉冀豫根據地為對象,考察全面抗戰爆發后至1938年春“組織大發展”前,中共黨組織在華北地區“異地轉生”的經過。文章指出,早在“大發展”之前,從淪陷區撤出的部分干部便已與根據地原有干部相結合,共同完成對華北中共黨組織和干部隊伍基本框架的搭建,為后續的“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南方醫科大學王英俊《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民主派統戰工作探微——以對李濟深開展統戰工作為例的分析》通過個案研究,歸納中共對國民黨民主派統戰工作的共性特征,指出中共在統戰過程中善于把原則的堅定性和政策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實現統戰工作與戰略決策的有力配合。
       
       
       
        第二,抗日武裝和戰略戰術。南京理工大學郭洋《再燃星火:新四軍第五師之“前傳”(1937—1939)》呈現中共鄂豫邊區抗日武裝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指出新四軍第五師是武漢淪陷后中共鄂豫邊區黨組織“白手起家”創建的抗日武裝,其成長過程不同于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部隊。南京理工大學朱時宇《全局戰略下的局部進退:1944—1945年新四軍發展江南研究》分析抗戰勝利前后新四軍由“向南發展”到“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轉變經過,借此透射中共中央全局戰略與江南新四軍局部進退之間的聯動與互動關系。山東師范大學齊曉燕《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研究》通過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決策的出臺、實施到入魯后的發展等多個角度,呈現中共抗戰戰略格局的靈活轉變,對一一五師入魯后在中共中央指導下成功解決各種主客觀困難的經過予以深入闡述,深化了學界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發展史的認識。
       
       
       
        第三,抗日根據地的群眾動員。山西大學賀翕《山西抗日根據地民眾動員與地權變動的互動關系》探討山西抗日根據地地權變動對農民社會心理的影響,以及農民社會心理變化對地權流轉的反作用,指出這與新中國成立后全國范圍開展的土改運動和中國民眾社會心理變遷之間存在一定傳承關系。南開大學楊曦《群運反奸:太行革命根據地的反特運動(1943—1946)》全面考察“晉西事變”后太行革命根據地通過調動民眾積性,組織群眾性反特、反奸運動打退國民黨特務對根據地滲透的具體經過。文章認為,群運反奸不但實現了中共對根據地社會的有效控制,還加深了民眾對根據地政治文化的認同,對中共抗日政權之鞏固助益頗多。
       
       
       
      三、 國民政府抗戰史
       
       
       
        關于國民政府抗戰史,本次研討會的論文主要涉及國民政府抗戰方略與社會動員、國民政府內部派系關系演變、戰時國民政府經濟統制三個方面。
       
       
       
        第一,國民政府抗戰方略與社會動員。南京大學孟祥斐《國民政府國防工事線的設計、籌備與修筑——以蘇福線、錫澄線為例》以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在太湖北岸設計建造的兩道國防工事——蘇福線、錫澄線為研究對象,對防線負責機構與施工人員、建筑材料與經費、工事結構與類別、征地與補償等問題予以全面闡述,為學界深入探析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防御作戰理論和實踐提供了史實參照。華東師范大學黃卓賢《改善士兵待遇獻金獻糧運動與戰時國民政府的動員困境》指出,1944年國民政府發起的改善士兵待遇獻金獻糧運動,在設計階段即隱含多重歧義,未明晰“獻”與“征”的界限,在地方政府有意推延與各社會團體消極應對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獻金獻糧運動逐漸由“獻”轉變為“征”,最終不了了之。
       
       
       
        第二,國民政府內部派系關系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張醒世《閻錫山對察哈爾事變的觀察與因應》系統梳理閻錫山由察哈爾事變初期對馮、蔣都保持一定戒備姿態到后來協助蔣介石并促成事變和平解決的具體經過。文章認為,閻錫山助蔣平息事變一事促使閻蔣成功建立政治互信,是閻蔣關系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許浩《抗戰后期國民黨新疆省黨部與蔣、盛關系的演變(1942—1944)》對抗戰后期國民黨新疆黨部的籌劃、建立和黨務活動進行了系統闡述,特別論及朱家驊與CC系圍繞新疆省黨部人選展開的政治博弈,以及盛世才由向蔣介石輸誠到與蔣關系破裂的轉變過程,呈現出國民黨“弱勢獨裁”統治下邊疆治理的多重面相。北京師范大學王涵《抗戰勝利前后蔣、桂關系演變再研究(1944—1946)》深入探析桂柳會戰后蔣、桂雙方圍繞國民黨復原整軍和軍事中樞權力安排等重大問題達成共識的經過,指出此一時期的蔣、桂關系演變不僅影響到國民黨在整個抗戰勝利之際的重大決策,還制約著戰后國共關系的走向。
       
       
       
        第三,戰時國民政府經濟統制。中山大學鄭小紅《徐徐圖之:全面抗戰前后福建出口茶葉運銷統制的確立(1937—1938)》探討全面抗戰前后福建省政府先實行“統一運銷辦法”,再過渡到革除茶棧、確立出口茶葉運銷統制制度的過程。華中師范大學鄭迎陽《統制的演變: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煤炭管理》考察抗戰不同階段國民政府對煤炭實施統制的動力機制、實施路徑及實施狀況,呈現了抗戰時期“統制經濟”思潮在煤炭行業踐行的經過。南京大學黃河《全面抗戰時期地方企業資本的“中央化”——以中國興業公司為中心的觀察》結合全面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持續加強后方工業建設、推進四川“中央化”的社會背景,在綜合運用多方文獻的基礎上,從股、債權融資視角切入,深入論述地方企業資金逐步中央化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闡述此一時期企業融資背后央地資本間的融合與博弈,以及國家資本注入地方企業背后的政治邏輯。清華大學李俊杰《知識、科學與市場:近代中國桐油知識的遷移與中美桐油貿易》系統梳理美國基于先進科學知識和現代工業體系,對華實施文化霸權,以及國民政府如何應對美方桐油行業質疑的經過。文章指出,國民政府在接受美國桐油檢驗標準的同時,積極吸取美方經驗,提高桐油品質,統制桐油出口,改進桐油產銷,完成了桐油行業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
       
       
       
      四、 日本侵華史
       
       
       
        在日本侵華史研究方面,與會學者利用多方史料,著重探討日本在侵華時期的外交措置、戰略實施和經濟掠奪三方面內容。
       
       
       
        第一,日本在侵華時期的外交措置。山東大學羅蕊《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對在華盟國僑民的措置》重點關注戰時日本對盟國僑民政策的實施情況,通過對比日本官方檔案和僑民證詞,還原僑民在集中營內的艱難處境,揭露日方操控媒體進行的虛假宣傳。北京大學鄭鑫《1943年日汪“收回使館界行政權”活動考》梳理汪偽政權與日、法、意三國簽署“收回使館界行政權”相關協議的經過。文章指出,汪偽政權雖然表面上“收回”了使館界行政權,但原使館區內的行政管理權和土地稅收制度并無改變。因此,所謂的“收回使館界”不過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外交騙局。
       
       
       
        第二,日本侵華的戰略實施。北京師范大學吳志山《1937年關東軍的“晉察綏作戰”》考察七七事變后日本關東軍對平津和晉察綏作戰的經過,揭示其在全面侵華初期持強硬態度并積極出兵的深層次原因,即軍事作戰只是關東軍的手段,其最終目的是擴大對華占領區,完成“政治工作”。東北師范大學郭夢思《日本帝國戰時經濟之試驗場——試析偽滿“產業開發五年計劃”始末》詳細梳理七七事變前后偽滿“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由“現地措置”“自給自足”向“日滿一體”“重點開發”轉變的經過。文章指出,該計劃原定在偽滿地區建立綜合性重化工基地,其后修改為單方面向日本提供原材料,前后兩者都是日本通過掠奪式“產業開發”滿足自身對外侵略需求的手段。
       
       
       
        第三,日本對華經濟掠奪。南京大學袁凱琳《侵襲與反噬:從常熟縣看日偽攫奪蘇南“清鄉區”租賦過程中的并征與分征》聚焦日偽“清鄉”地區的核心縣域,指出日偽借常熟縣舞弊案從中漁利,并將偽政權力量滲入基層社會。其整理土地、提高賦額的做法干預了土地所有權,增加了土地所有者負擔;其在征賦過程中介入租務,對土地使用權造成極大破壞。華中師范大學馮?!丁敖洕釘y”與“軍需統制”:戰時日本對上海橡膠工業的侵入與控制》梳理戰時日軍對上海橡膠工業實施“軍需型統制”的具體經過,指出日本通過企業合并、行業管控等多種手段對上海橡膠工業的原料、生產和銷售鏈條進行層層壓榨與控制,改變了上海民族橡膠工業的行業、產業結構,擠壓了民族橡膠工廠的生存空間。
       
       
       
      五、 戰時社會史
       
       
       
        抗戰期間的社會問題同樣為青年學者關注。針對該議題,與會學者主要圍繞戰時社會組織、社會教育和社會心理三方面展開論述。
       
       
       
        第一,戰時社會組織。廈門大學呂珊珊《全面抗戰時期國統區的道教改革與道眾統合——以溫臺地區為中心》指出,國民政府的道教改革實現了對縣境道教信徒從人身到財產的全方位管控,改變了道教界以道壇、宗派為主的舊有運行秩序,促使地方道教團體組織模式完成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華中師范大學仝宏博《全面抗戰初期重慶市商會改組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視角,深入分析重慶市商會改組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借此透視戰爭變局中基層社會團體的組織變遷特點。文章認為,完成改組后,國民政府對商會的控制力度進一步增強,商會成為國民政府穩定后方社會、踐行全面統制理念的重要抓手。
       
       
       
        第二,戰時社會教育。華中師范大學柏冠冰《戰時內遷私立高校內部生態與發展困境——以私立朝陽學院易長風潮為中心》指出,1940年私立朝陽學院院長人選爭議事件的發生與內遷期間學校師資、生源等變動有關,圍繞事件的調查處理牽扯到國民政府教育部、司法行政部等不同部門,相關人事安排直接影響到此后私立朝陽學院的發展,折射出戰時內遷私立高校面臨的復雜政治生態。華中師范大學沈杰《戰時邊疆教育中的國家、地方與社會——1943年新綏公司資助邊疆學生赴內地大學升學事件研究》考察戰時新綏公司資助邊疆學子赴內地升學計劃的提出、推進及因盛世才阻撓而被迫擱淺的全過程,分析中央政府、地方勢力及社會力量的互動與糾葛,進而揭示戰時邊疆教育發展的困局,為近代邊疆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
       
       
       
        第三,戰時社會心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朱漢杰《“最危險的事情最簡單”——抗戰時期淪陷區青年如何奔赴后方》對抗戰期間淪陷區青年如何奔赴后方這一歷史現象進行細致梳理,并深入分析奔赴后方行程中青年群體的心路歷程。通過對淪陷區青年在奔赴后方過程中復雜心理變化的體認,可以幫助學界深化對戰時中國社會諸多問題的理解與認識。
       
       
       
      結 語
       
       
       
        會議綜合討論暨閉幕式環節由《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杜繼東研究員主持。在場資深專家高度肯定《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通過青年學者研討會培養一大批抗戰史研究人才的重要意義,并對青年提出勸勉和鼓勵。北京大學臧運祜教授指出,年輕學者需要思考抗戰史在中國社會科學“三大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抗日戰爭史觀。中國社會科學院卞修躍研究員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學者關注軍事現場,凸顯抗“戰”主題。北京師范大學朱漢國教授重點談及當下青年學者文章標題“帽子”過大的問題,以及觀點、論述被史料牽著走的問題。北京大學黃道炫教授認為,與會青年學者應努力做到“文章處處有亮點”,并需在討論環節充分展示具有挑戰性的學術觀點。最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皓教授對研討會內容進行總結。他指出,本屆研討會的部分參會論文存在概念不明晰、外文資料翻譯不準確的問題,青年學者還需在研究細節處多下功夫。專家們期望今后青年學者通力協作,為學界呈現更多兼具微觀實證和宏觀視野的學術成果,努力將抗戰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文章來源:《抗日戰爭研究》2023年第2期,注釋從略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權所有 京 ICP 備 05055195 號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娇妻被黑人粗大高潮白浆-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呢-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sub id="9x77d"><span id="9x77d"><b id="9x77d"></b></span></sub>
      <em id="9x77d"></e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form id="9x77d"></for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