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9x77d"><span id="9x77d"><b id="9x77d"></b></span></sub>
<em id="9x77d"></e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form id="9x77d"></for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標題

      標題

      作者

      關鍵詞

      日期

      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學術成果 > 學術論文

      孫瑜 | “建設”還是“侵略”:戰后日本右翼的“建設東北論”辨析

      發布時間:2023-09-12 字體: 打印
      發布時間:2023-09-12 打印
       
      內容提要
       
        戰后日本右翼分子推出“滿洲國興亡”三部曲,提出“建設東北論”。該謬論稱: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是“解放”東北民族,建立“理想國家”,實現“經濟繁榮”,“完備”工業體系,“奠定”東北發展基礎。實際上,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是壓榨東北人民,扶植傀儡政權;實行“人肉開采”,用人命換經濟;打斷東北正常的工業化進程,建立畸形的工業體系;消耗大量資源,嚴重破壞東北的生態環境。日本殖民統治給東北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也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東北經濟的后續發展?!敖ㄔO東北論”傳遞錯誤的史實和史觀,誤導日本民眾,催生了中國的“精日”分子,在中日兩國都產生消極影響。揭示這種錯誤論調的來龍去脈、歷史根源、社會影響,有助于兩國人民客觀認識近代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和侵略活動,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
       
      關鍵詞
       
        日本右翼 “建設東北論” 偽滿洲國 殖民統治
       
       
       
        日本戰敗投降至今已經70余載,如何正確看待這場戰爭,一直是中日兩國人民關注的重要問題。盡管事實清楚,但不時有一小撮日本右翼分子拋出所謂荒謬的“建設東北論”,既誤導部分日本民眾,也獲得中國少數“精日”分子的附和??陀^評價近代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和侵略活動,傳遞正確的歷史認識,不僅有利于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也符合東亞各國歷史“和解”的時代潮流。因此,批駁“建設東北論”,澄清歷史事實,并和東亞各國“共有”正確的歷史觀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國內關于日本右翼“建設東北論”的研究已取得部分成果,但全面系統深入剖析的專論卻并不多見。本文是對近年來日本右翼“建設東北論”的一種回應,也是對筆者多年來從事偽滿洲國史研究的一個總結。不當之處,敬請專家批評指正。
       
       
       
      一、 “建設東北論”的提出及主要論調
       
       
       
        1945年,日本歸僑組織“滿蒙同胞援護會”成立。1953年3月,該會理事會決定編寫“滿洲國興亡”三部曲,至1971年全部出齊,分別為《滿洲開發四十年史》(上、下),《滿洲國史》(總論、各論),《滿蒙終戰史》。該三部曲為戰后日本研究偽滿洲國史的“權威”著作,體量很大,受到日本學界不少人推崇。這套書雖然史料性強,但充滿美化侵略,為日本殖民擴張辯護的內容,其中大肆宣揚“建設東北論”,影響極其惡劣。
       
       
       
        例如,《滿洲開發四十年史》宣稱:“在1945年8月,日本因在太平洋戰爭中失敗而將東北歸還中國,此時東北過去的荒原已變成許多現代化都市,成為在東洋屈指可數的擁有現代化工業的地區。在不到半個世紀的40年間,東北面貌一新,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這一急劇發展的根本原因,當然在于中國人民的辛勤勞動,而日本人的技術和努力所起的主導作用也是歷史事實?!薄皾M鐵使東北避免了中國本部的動蕩不安,保持了這一地區的穩定與秩序,投放資本,振興近代化工業,收容了困頓的當地人民”。顯然,此書將該時期東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主要歸功于日本?!稘M洲國史》妄言:“作為五族先導的日本青年,在滿洲事變硝煙未散之際就東奔西走,謀求張氏政權惡政下財政幣制的重建?;蚴菃紊韥淼狡?,安定民生,穩定治安;或是在未開發的深山中,獻身于資源的調查和開發;或是因抗日游擊隊、瘟疫而殉國,這樣的人不在少數。這些有志同胞,無私奉獻,將其擁有的全部才智、技術和創意都奉獻給異國,努力建立近代國家,實現王道樂土?!逼涿阑致缘膶蚴置黠@?!稘M蒙終戰史》主要記述120余萬日僑撤離東北的狀況,謬稱:“日本民族在以大陸作為根據地的40年中,在以滿鐵經營為中心的25年中,以及在建設民族協和新國家的15年中,在資源開發、文化繁榮等方面,克服了諸多困難,向建設王道樂土的目標邁進,并使漢滿鮮蒙等各民族各得其所,享受和平的新生活?!薄斑@些(指日本對中國東北的統治——引者注)因為日本戰敗而被推翻,在滿日本人名實俱毀,在這片他們傾注汗水和精力而鑄就的國土上,作為侵略者和榨取者被驅逐出去”。該書一方面表現出對戰敗前后日本在東北的移民陷入困境的同情,另一方面歌頌日本對“滿洲建設”的所謂“貢獻”,從而更突出日本民族的“無辜者”和“受害者”身份。
       
       
       
        繼“滿洲國興亡”三部曲之后,一批鼓吹“建設東北論”的著作陸續出版,也在日本社會產生一定影響力。如《滿洲開拓史》和《滿洲建國的夢與現實》。前者主要論述日本在“滿”移民問題,妄稱“滿洲開拓”是以實現“民族協和”為理想,以日本民族發展為目的的重大歷史性事業;“滿洲開拓”事業雖然以“悲慘”結果告終,但它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有重要歷史意義。該書對日本“開拓民”的經歷表示同情和惋惜,謳歌其所謂的“功績”,為日本的侵略擴張辯護。后者鼓吹:“滿洲”在日本的經濟圈內;在經濟上,“滿洲”與日本的關系比“滿洲”與中國本部的關系更加密切;“滿洲”的近代工業和近代化設施幾乎都是日本人經營和運營的;滿鐵為“滿洲”的近代化做出重大貢獻。此外,日本戰犯古海忠之和片倉衷分別撰寫了《難忘滿洲國》和《回想的滿洲國》,均屬于粉飾日本對中國東北殖民統治的回憶錄。在此之后出版的伊東六十次郎《滿洲問題的歷史》和歷史研究委員會編《大東亞戰爭的總結》也均持此種史觀。
       
       
       
        21世紀以來,“建設東北論”仍然不絕于耳。在日本活躍的臺獨分子黃文雄揚言:“日本進行的革命事業(即對外侵略戰爭——引者注)實現了東亞的近代化,使其成為‘人居之地’。無論是臺灣、朝鮮,還是滿洲,從出生率、人口增長率和平均壽命等來看,都由于日本人在社會近代化方面的貢獻而實現了飛躍式發展。至戰敗時,在中國和東亞各地都已實現這種變化。日本對‘東亞解放’和‘東亞的安定與和平’都做出貢獻,這同今天的東亞文明社會密切相關,是不能被忘記的?!秉S文雄雖出生于中國臺灣,但長期留居日本,積極支持日本右翼,發表了一系列扭曲事實的論著,儼然成為日本右翼的同盟者和馬前卒。日本蒙古史研究者宮脅淳子抱怨稱:“1946年7月,日本人的住宅被大連市大規模接收。同年12月開始遣送日本人回國,約有20萬歸國日本人的空房子被分發給中國人?!薄皯鸷蟮臐M洲占中國重工業生產的九成,以東北地方的國有企業為中心,如大慶油田純收益的90%上繳政府,銷售額的60%作為稅款上繳。這被稱為‘東北現象’。滿洲國的遺產被坐吃山空”。日本作家江宮隆之則吹噓:兒玉源太郎的“滿洲經營論”是將“南滿洲鐵道”作為連接世界的鐵道,通過它“發展”“滿洲”經濟,以“滿洲”為中心建立新的“東亞共榮圈”;日本、中國、俄羅斯,甚至歐洲各國都從經濟方面參加進來,這關系到中國和亞洲各國的近代化。日本作家古田和輝稱:“滿洲國時代建立了高度發達的基礎設施和重化工業,它們構成了后來支撐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基礎?!薄皾M洲國時期發展的城市基礎設施和產業至今仍作為中國的支柱而存在。雖然作為國家其發展可以中斷,但作為在滿洲生活的人們,其歷史是不能中斷的。五族協和及王道樂土的口號也并非都是謊言”。
       
       
       
        可見,在21世紀的今天,“建設東北論”仍然在日本大行其道,在社會上產生惡劣影響。這也說明,對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必須不斷地進行有力回擊,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從而將消極影響降到最低。綜合上述內容,“建設東北論”主要有以下三點論調:
       
       
       
       ?。ㄒ唬敖夥拧睎|北民族,建立“理想國家”
       
       
       
        這種論調在戰前就已出現,謬稱“滿洲”是“無主地”,東北各族人民在漢族軍閥的統治之下過著苦難的生活,在日本的幫助下才獲得“解放”,并建立“新國家”。1931年1月,滿鐵調查課應關東軍要求,發表了所謂“科學看待滿蒙的對策”,鼓吹“滿洲”在地理、歷史、人種方面同中國本部不同,應該實行政治分離。為此,與其勞煩日本政府之手,不如由在“滿”日本人實施。如果“滿洲”的治安發生混亂,要武裝在“滿”日本人和滿鐵社員;如果占領諸要地,應委托日本軍隊維持治安,建立“滿蒙共和國”。該論調還宣揚“滿洲”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應放棄對“滿洲”的領土要求,與日本合作共同扶植“滿洲國”,從而割裂東北與中國的關系,為“滿洲國”的“獨立”提供理論支撐。
       
       
       
        戰后,日本右翼分子繼承了這一論調。獨協大學教授中村粲為日本入侵中國東北辯護稱:“滿洲”不是中國領土,中國沒有承認“滿洲”是自己的一部分。山口重次宣稱:“滿洲”在古代是和中國不同的地方,“至今殘留的萬里長城就是明顯的證據”?!皾M洲建國實現了東北三千萬民眾的獨立,滿洲國是從各國的侵略中解放出來的獨立國家。在國內實現了各民族的和諧相處”。山口重次,曾任“滿洲青年聯盟”常任理事、偽滿洲國協和會中央事務局次長、偽牡丹江省次長等職。飯澤重一狡辯道:“滿洲國是由日本人在滿洲與當地原住民建立的渾然一體的理想國家,滿洲建國運動目的單純?!币翓|六十次郎宣揚:“因為張氏父子的暴政,不僅日本人,東北三千萬民眾都飽受壓迫,極度困窘……東北三千萬民眾如果沒有日本的幫助就不能過上和平的生活;日滿協和不僅是道德上的希望,也是日中兩民族在生存上面臨的最重要的現實性問題?!薄皾M洲回顧集刊行會”吹噓:“新興的滿洲國解決了眾多矛盾,它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開發和建設。民族協和、王道樂土的理想熠熠生輝,它進行了科學的、有良心的、勇敢的實踐?!薄霸诋敃r,滿洲國是東亞的希望”。古海忠之則粉飾道:“在作為民族協和的近代理想國家的滿洲國中,日本民族是其中的組成民族之一,也是其國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之地(指中國東北——引者注),能夠成功建立近代國家的民族,從素質、能力和經驗來看,非日本民族莫屬。當時參加滿洲國建國的日本青年,將個人的名利富貴置之度外,舍身來到滿洲國,為實現建國理想而努力?!币陨线@些右翼分子和團體將入侵中國東北的日本人吹噓成“解放者”的角色,將殖民地傀儡國美化成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理想國”,從而為日本的殖民侵略正名。
       
       
       
       ?。ǘ閷崿F“經濟繁榮”“貢獻”重要力量
       
       
       
        戰后,一部分日本右翼分子將偽滿時期甚至近代中國東北經濟的發展歸功于日本民族的所謂“貢獻”。他們往往單純羅列偽滿經濟指標的提高,忽視了指標背后日本對中國東北人民的壓榨、掠奪和中國人民的血汗、傷亡等關鍵問題。伊東六十次郎謬稱:“日本民族努力實現滿洲的近代化,取得滿洲經濟文化建設的成功,為亞洲復興做出巨大貢獻?!薄霸趶V漠的不毛之地滿洲,開拓新天地,建設鐵道、電信、道路、礦山、大工廠等設施,這種實力是還未成為近代工業國家的清朝和中華民國所不具備的”。片倉衷鼓吹:日本對“滿洲國”“王道樂土的建設,民族協和的實現,人道主義的流露”,是亞洲安定的基石?!叭毡厩嗄陸驯醯乐髁x、民族協和的高尚理想,秉承人道主義,充滿熱情地為滿洲國的建設貢獻血汗”?!皾M洲國通過北邊防衛、產業開發和開拓政策實現了近代國家發展的飛躍”。中村粲吹捧道:“滿洲事變使得滿洲變得非常穩定,發展速度是中國的好幾倍。李頓調查團來滿洲時都感到非常驚訝?!比毡镜摹缎職v史教科書》甚至也公開宣稱:“在五族協和、建設王道樂土的口號下,滿洲國因日本重工業的進入而實現經濟發展,人口大量流入?!痹摻炭茣扇毡居乙斫M織“新歷史教科書編纂委員會”編寫,2005年通過了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審查,這表明日本官方對其歷史觀和歷史敘述的認可。該教科書已被部分日本中學采用,其消極影響可想而知。上述日本右翼言論單方面屏蔽日本屠殺中國東北抗日武裝和東北民眾的事實,主要通過道聽途說或只言片語來斷章取義,從而編造出與事實相反的結論。顯然,日本右翼妄圖通過吹噓“滿洲國”的“經濟繁榮”支撐其殖民統治的合理性,表面上是談經濟問題,實則有明顯的政治誤導性。
       
       
       
       ?。ㄈ巴陚洹惫I體系,“奠定”發展基礎
       
       
       
        戰后日本右翼還將新中國的工業成果安在日本侵略者的頭上,謬稱日本的殖民統治為新中國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皾M洲國史刊行會”稱:“在短時期內,(滿洲國)忍受戰爭重壓,在產業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飛躍式發展,堪稱近代史上的奇跡,甚至刺激了亞洲諸民族的獨立,這也是現今中國發展的一大原動力?!比毡炯准墤鸱?、曾任首相的岸信介謬稱:“作為亞洲復興的先驅,很多意氣風發的日本青年渡海而來。他們在滿洲建立了民族協和的理想國,開啟滿洲無限的寶庫,整備物資,做好準備,對抗歐美諸國。至今這些大量殘留的設施、制度、技術和人才還被應用于中國的經濟中?!秉S文雄則提出一個“滿洲國遺產”的概念,妄圖將新中國的成績嫁接在偽滿洲國的畸形政權上。他鼓吹:“滿洲國留下了巨大的遺產……戰后滿洲占中國重工業生產的九成。經過三年內戰,滿洲國的遺產最終被中國共產黨接收,并在其后成為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礎?!庇乙斫M織“滿史會”主張:“日本人在極短時間內、在剛剛擺脫原始經濟不久的滿洲,建立起高產量的工業設施裝備。由于戰敗,日本人又將付出巨大精力建立起的這些設施和裝備留在滿洲?!鄙鲜稣撜{都吹噓新中國的工業發展是在“滿洲國”基礎上實現的,將東北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張冠李戴”在日本侵略者的頭上,無視中國人民付出的巨大犧牲和殖民地經濟對新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二、 “建設東北論”的謬誤
       
       
       
        歷史事實證明,“建設東北論”的上述三點論調都是經不起推敲的,是日本右翼為侵略辯護的托詞和遮羞布。偽滿時期,日本對中國東北殖民統治的實際狀況如下:
       
       
       
       ?。ㄒ唬赫|北各族人民,扶植傀儡政權
       
       
       
        在中國東北生活著漢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對此,日本主要采取民族離間和分而治之的政策以達到殖民統治的目的。所謂“五族協和”實際上是以日本人為核心的“五族協和”,日本人居于東北各民族的中心和指導地位。漢族在中國東北地區人數最多,日本對漢族的戒備心理也最重。為此,日本一方面拉攏漢奸,籠絡一部分實力階層;另一方面,遏制和孤立漢族,挑撥其他民族同漢族的矛盾。滿族也被日本視為劣等民族,但為了統治的需要,日本積極拉攏與清皇室有關系的滿族人,讓他們身居高位,但并未給予實權。東北的朝鮮族很多是為了躲避日本對朝鮮的殖民統治而逃亡至此。日本通過東洋拓殖會社和“滿鮮拓殖會社”幫助這些朝鮮農民奪取漢族的土地?!岸诒环鲋策^程中,朝鮮族農民遭受殖民會社的殘酷剝奪。其結果又加劇了民族矛盾,使被剝奪土地的漢族或其他民族,把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在某種程度上轉嫁到朝鮮族身上”。蒙古族也是居住在東北的主要民族。日本對蒙古族的基本政策是:“維護內蒙原有制度,利用蒙古王公貴族繼續對蒙古族人民進行統治;離間蒙漢民族關系,竭力把蒙古民族的彪悍性格利用于鎮壓反抗和對外侵略?!憋@然,日本要將蒙古族作為維護其統治的炮灰。
       
       
       
        1932年3月9日,溥儀在關東軍的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偽滿洲國成立。次日,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就與溥儀秘密換文,文中規定:“滿洲國”的“國防”由日本承擔,并由“滿洲國”提供經費;“國防”需要的鐵路、港灣、水路、航空等委托給日本管理;“滿洲國”對日軍的設施予以援助,“滿洲國”政府官員錄用日本人,并由關東軍司令官推薦。9月15日,時任關東軍司令官的武藤信義與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簽訂“日滿議定書”,承認日“滿”間歷來的條約、協定等,并賦予日本在東北駐兵之權。此外,《滿洲國指導方針要綱》《對滿洲國根本觀念的確立》等文件都反映了日本全面控制中國東北的企圖,它們如同一條條絞索將東北完全束縛。
       
       
       
        在上述文件的基礎上,偽滿洲國實行總務廳中心制(后改為次長中心制),日本人通過“中央”一級的總務廳廳長(后為次長)和地方的次長,副省、市、縣長直接掌權,甚至在有些地方,日本官吏撕去偽裝直接擔任主官。此外,日本還通過“協和會”宣傳所謂“建國精神”“萬邦協和”等思想,麻痹中國民眾,配合偽滿政府的統治?!皡f和會”在成立之初,就被日本牢牢控制,其主要官員都由漢奸或日本人擔任。1936年底,“協和會”中央機構和偽滿洲國的“中央政權”開始實行“二位一體制”,即由偽滿政府官員兼任“協和會”中央機構的職務。至偽滿后期,各地偽省長、副省長兼任省“協和會”本部長、副本部長;偽縣長、副縣長兼任縣“協和會”本部長、副本部長。日本通過占據這些重要官職,保證了對偽滿洲國的全面控制。
       
       
       
       ?。ǘ嵭小叭巳忾_采”,用人命換經濟
       
       
       
        偽滿洲國虛高的工業指標背后是中國勞工的大量傷亡。從1937年開始,日本把在中國東北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掠奪,其主要表現是推行“產業五年計劃”“北邊振興計劃”“百萬戶移民計劃”三政策?!爱a業五年計劃”和“北邊振興計劃”是日本為最大限度掠奪東北資源以支撐其對外侵略戰爭而制定的龐大的工業計劃。為實施這些計劃,日本指使偽滿當局通過《國家總動員法》《勞動統制法》《勞動新體制要綱》等,確立“國民皆勞”的新體制,大量征集東北人民作為勞工。尤其在偽滿后期,物資緊缺、資金不足、交通不便等因素都影響生產,日偽當局加大人員投入,強制征集勞工,甚至不計傷亡,力圖維持產量。
       
       
       
        在豐滿水電站,1937年至1941年,被殺害的工人有1913人,病死者有3684人,因勞動事故死亡者有424人,合計死亡6021人。1954年,日本戰犯野奇茂作和金澤武文供稱,豐滿勞工在偽滿期間死亡至少6500余人,可見實際數字只多不少。在撫順煤礦,據日方統計,1907年至1931年,共死亡4295人,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國人。且這一統計只包括在籍者,而撫順煤礦的采掘工多是非在籍工人??梢?,統計數字要遠小于實際死亡數。1931年至1942年,撫順煤礦死傷工人合計9981人,其中日本人793人,中國人9188人,中國人死亡303人,日本人死亡僅6人。另據不完全統計,1905年3月到1945年8月的40年中,撫順煤礦的中國礦工因礦山事故死亡與傷殘者,共達23萬人之多。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因虐殺、過度勞累、營養不良而死亡的數以萬計的中國礦工及其家屬。
       
       
       
        據曾任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官的武部六藏戰后供認:“因為軍事工程的勞務管理太差,經常發生傷亡事故。在我的記憶中,最悲慘的一件事故就是1943年興安嶺軍事工程中,4萬勞工中發生了病死3000人的事情?!惫藕V抑畡t供述:“1943年在本溪湖煤礦,發生了瓦斯大爆炸,奪取了1800多名勞工的生命。1944年關東軍直轄工程,即興安嶺筑城工程中,發生了死亡6000名勞工的事件。同年,偽滿交通部直轄工程,即改修穆興水路工程中,發生了死亡1700人的事件?!痹蝹螢I江省省長的于鏡濤也供認:“1941年,武部六藏和古海忠之等制定了《勞務新體制確立要綱》。我根據這個要綱,每年在濱江省強征勞工約6萬人,分別送到工廠、礦山,或修飛機場、軍用道路、部隊營房?!薄耙驗轲嚭?、勞累過度、缺乏衛生醫療設施,勞工死亡率達到20%左右”。曾任偽吉林省省長的閻傳紱回憶:1942年吉林省分攤勞工約有五六萬人,“由各市、縣分別攤派,逐家強迫供出”?!坝捎诰蛣跅l件不好,使勞工死亡很多。吉林省派出的勞工沒有回來的約占20%,5萬人當中就有1萬人回不來”??梢?,這些大型工程強制征用大量勞工,且由于工作條件惡劣,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勞工死亡率極高。
       
       
       
        正是由于日偽當局采取這種用人命換經濟,視人命如草芥的政策,雖然經濟指標獲得一定程度的增長,但造成大量傷亡,至今在東北各地還留有多處掩埋死難勞工的“萬人坑”,如撫順煤礦萬人坑、鶴崗東山萬人坑、豐滿萬人坑、大石橋萬人坑、雞西煤礦萬人坑、大栗子鐵礦萬人坑等。1968年10月,鶴崗東山萬人坑的一角被掘開,在長10米、寬8米、深2.5米的坑內,堆積著死難者的尸骨千余具。這些萬人坑里的斑斑血跡和累累白骨,記載著中國東北勞動人民的苦難歷史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行徑。日本右翼只吹噓日本在偽滿洲國制造的虛高的經濟指標,而忽視背后中國民眾不計其數的傷亡和無以言喻的苦難,只能說是道德淪喪和人性泯滅。
       
       
       
       ?。ㄈ┐驍喙I化進程,建立畸形體系
       
       
       
        近代以來,東北逐漸形成了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共同發展的局面。官僚資本以東三省兵工廠、東北大學工廠、皇姑屯鐵路工廠、奉天迫擊炮廠為代表。以東三省兵工廠為例,廠內分成槍彈、炮彈、槍廠、藥廠、鑄造、火具、兵器、造幣廠等10余個分工廠。1930年底,共有技師約106人,工人8000余人。民族資本以大亨鐵工廠和順興鐵工廠為代表。1930年春,大亨鐵工廠股東大會決定改組擴建工廠?!霸搹S財產總計約100萬元,年工資支出10萬余元。由民國13年至18年共得紅利60萬元”。在九一八事變前,東北的礦業、面粉、制油、制酒、紡織、電業等行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奉系軍閥、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也修建了一批鐵路?!白?921年2月至1931年9月,使用本國資金和技術修建的鐵路營運里程共計1521.7公里”。這一時期,東北地區逐漸形成了一批規模比較大的城市,如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等??傊?,至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已經建立起初具規模的近代化工業格局。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梢詳喽ǖ氖?,東北的近代化工業格局已經步入正軌,并朝良性方向發展。但值此之際,日本通過九一八事變占領整個東北,強行打斷東北原有的近代化進程,并將整個東北的民族工業體系納入其統制范圍內,建立起畸形的殖民地工業體系。
       
       
       
        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東北工業是日本工業的附庸,是典型的殖民地工業。偽滿洲國的工業體系被迫作為日本戰爭機器上的有力鏈條而高速運轉。在這種工業體系下,東北本地工廠主要生產半成品或低級品,工人多從事體力勞動或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工作,不利于東北自身經濟的發展。根據1940年《昭和制鋼所調查月報》的調查,當時偽滿洲國除生鐵、鋼錠、大鋼坯、小鋼坯、鋼板坯等半成品外,只能生產圓鋼、方鋼、平鋼、鋼軌、鋼板(中薄板)、鍍鋅鐵板、線材以及釘類、鋼管等,而且多是粗制品,精密的產品必須全部依靠進口。昭和制鋼所生產結構的殖民地工業性質表現在,“設備能力方面的鐵大于鋼和鋼多于材。這種畸形的生產結構與日本國內鋼鐵工業的軋鋼能力大于煉鋼和煉鋼能力高于煉鐵的情況截然相反。其用心在于把中國東北地區的鋼鐵原料及半成品運回日本國內進行再加工,為發動侵略戰爭和提供鋼鐵產品出口的競爭能力服務”??梢?,偽滿洲國的工業體系主要是配合日本工業發展的需要,缺乏獨立生產和自主創新的能力。
       
       
       
        不僅如此,日本人還嚴格控制各項技術,僅讓中國人從事體力勞動或缺乏技術含量的工作。在撫順東制油廠,“廠長由日本人白石擔任,行政管理工作和全部技術工作均由日本人負責”。在撫順石炭液化廠,“從廠長、系主任直到班長全由日本人擔任,廠里的重要崗位都由日本人看管,中國工人只能干臟活累活。遇到檢修壓縮機、循環泵等設備,根本不讓中國人在場”。在沙河口鐵道工場,“技術工作全部由日本人掌握,中國工人只能從事繁重苦累的勞動和輔助工作”。由于日本人壟斷了核心技術,日本戰敗投降后,很多技術性工作中國工人無法承擔,只能不斷摸索和嘗試,使戰后重建面臨諸多困難。
       
       
       
       ?。ㄋ模┫拇罅抠Y源,破壞生態環境
       
       
       
        偽滿時期,日本一直處于對外侵略擴張的狀態,戰爭資源消耗量巨大。為維護其殖民統治,日本采取“以戰養戰”和“當地調辦主義”政策,竭力掠奪當地資源。中國東北的資源多被作為戰爭物資而不是當地建設物資消耗掉,客觀上成為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和維護殖民統治的基礎,與當地經濟發展關系不大。在這些資源中,很大一部分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包括煤、鐵、鋁、銅、鋅、錫、黃金、白銀、頁巖油、石墨、石灰石、耐火粘土等。資源的大量消耗和存量的減少必然阻礙東北后續的經濟發展。以煤炭工業為例,偽滿時期東北的煤炭主要供應給關東軍、偽滿政府、日本企業,極少用于民需,還有大量煤炭被輸往日本。例如,1937年煤炭對日輸出量占東北對外輸出煤總量的73.37%,1940年為72.57%。以石油工業為例,從1930年至1945年,撫順西制油廠生產的重油,“滿鐵”自用占4.5%,當地銷售占3.4%,提供給日本海軍占92.1%?!皾M洲人造石油株式會社吉林工廠”生產的石油產品,大部分被售與駐四平的日本陸軍第九四五部隊,加工制造陸軍用燃料。以金屬礦產為例,鉛礦方面,1940年以后,在楊家杖子、青杖子、岫巖等地實施緊急增產,鉛年產量約3000噸,賣給日本海軍作為蓄電池用。白金方面,“根據日本的緊急要求,1944至1945年在國內開展了白金特別回收,并把收回的白金送交日本”。硅石方面,“日滿商事株式會社”1937年度在“滿洲”銷售硅石300噸,在日本內地銷售硅石2108噸,合計2408噸,在日本的銷售量占總量的87.5%。日本對資源的采掘是不加保護的、破壞性的,嚴重損害了東北的資源結構。古海忠之戰后曾供認:“對撫順煤,第二次五年計劃擬定了1500萬噸的指標,每年強行進行破壞性的采掘,特別是露天礦來不及剝離表面,適當的傾斜度12度,惡化到18度,走上了逐年減產的道路?!边@種掠奪性的開采造成采剝比率失調,以致產量銳減。戰后很多煤礦只能關閉封存或投入巨資進行修復。林業方面,僅在1936年至1938年的3年間,各偽營林署就生產各種木材653萬立方米,而對于成林撫育、防治森林病蟲害等工作則基本沒有進行。顯然,這是對林木的濫砍濫伐。
       
       
       
        日本的殖民統治還改變了東北的地理地貌,破壞了生態環境。1926年,日本在撫順千金寨采煤,“將渾河靠南岸邊流水處,運土高墊,逼水北滾,復以其挖砂機械遷移河北,侵挖北岸沙土引水北流,豈知北岸尚有縣城村會納糧公地,并有多戶民田均被河水沖沒”。1928年6月末,千金寨遭遇大雨和冰雹,因日本的過度開采導致撫順全市下陷,對中國居民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破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的糧食需求更加緊迫。為解決糧食問題,偽滿政府制訂《緊急農地造成計劃》,修水庫、造水田、強占大量土地?!盀榱诵藿ㄋ畮?,凡是被劃入水沒線的村莊、田地均被淹沒。據統計,這次被淹沒的村子48個;受害居民1840戶,10230人;耕地淹沒2萬多坰。以上受害的村子中,最嚴重的是赫爾蘇街,這個村子共有居民630戶,耕地120坰,房屋1213間,均被水淹沒。該村現在已成水庫底了”。由于日偽當局的強力推進,很多平民無家可歸,被迫背井離鄉,昔日的良田屋舍變成澤國。在林業方面,1929年東北森林面積為3646.1萬公頃,林木蓄積量為42.041億立方米,到1942年東北森林面積降至3047.1萬公頃,林木蓄積量減少到37.36億立方米。對森林的濫砍濫伐造成資源損耗和水土流失。以上這些地理地貌的改變沒有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而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掠奪資源,為日本的侵略戰爭助力。
       
       
       
      三、 “建設東北論”的不良影響
       
       
       
        戰后日本右翼分子不時鼓吹“建設東北論”,甚至在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中也寫進相關內容,對兩國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這不利于形成歷史“和解”,更違背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時代潮流。
       
       
       
       ?。ㄒ唬┱`導日本青少年,傳播錯誤史觀
       
       
       
        戰后出生的日本人沒有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對這場戰爭缺乏切身感受。他們主要通過長輩的口耳相傳,以及新聞媒體、文章著作等媒介了解戰爭。而日本右翼分子不斷宣揚“建設東北論”等錯誤史觀,美化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和統治。他們之中不乏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學者、名人。如中村粲畢業于東京大學文學部,后為獨協大學教授,著有《日本辯護論》《為了學生的大東亞戰爭史》(全4卷)、《走向大東亞戰爭之路》等不少肯定侵略戰爭的作品??偵叫⑿凼侨毡緦W士院會員、東京醫科牙科大學教授。他聲稱:“自從日俄戰爭以來,有色人種都想依靠日本從殖民地中獲得解放?!薄按髺|亞戰爭不是日本人為了侵略而發起的,而是被白人逼得走投無路,不得不站起來”?!按藭r,日本是想解放亞洲”。西尾干二是東京大學博士,電氣通信大學教授,日本第十四屆中央教育審議會委員,是堅持“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學者中比較活躍的一位,也是篡改歷史教科書的主將。他認為,日本“自明治以來實行的近代化過程中發生的謀求亞洲解放的獨立戰爭,是一種反近代、反西歐的戰爭,因此與德國的戰爭稍有不同”。1996年12月,他曾組織“編寫新的歷史教科書會”,并任會長。小堀桂一郎是明星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經?;钴S于偏右翼的《產經新聞》所屬《正論》和《文藝春秋》所屬《諸君》等雜志上。他宣稱:日本自認是他國領土的掠奪者,實在是不幸,事變進行過程中日本軍確實軍事占領了各地,但那是戰斗的必然結果,沒有掠奪(他國)領土的性質,更重要的是,日本沒有掠?。ㄋ麌╊I土的意圖。前述“臺獨”分子黃文雄,是拓殖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曾任“日本臺灣同鄉會”會長等職。這些人著書立說,門徒眾多,影響很大。日本青少年往往為他們的身份和地位所誤導,盲目聽從,信以為真。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高速發展,而日本經濟逐漸低迷,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這些都對日本國民的內心感受造成影響,導致“中國威脅論”在日本大行其道?!敖ㄔO東北論”與“中國威脅論”相呼應,滿足一部分日本人丑化中國、疏離兩國國民感情的現實需要??梢哉f,這也是“建設東北論”在日本存在的時代背景。
       
       
       
       ?。ǘ┳躺熬铡狈肿?,使其誤入歧途
       
       
       
        “精日”即“精神日本人”的簡稱,這部分人在精神上向往日本文化和歷史,極端崇拜日本軍國主義,努力為日本對外侵略所犯的罪惡進行辯解和粉飾,甚至厭棄自己非日籍的身份,仇恨和蔑視本民族,在精神上將自己等同于日本人。該人群主要分布于中、韓等國,在中國多以青少年為主。其表現為迷戀二戰時期日軍制服、詆毀抗日英雄、為日本侵略中國辯解、在敏感時間和地點身著和服、過分宣揚日本文化等。這些人為表達對日本的尊崇,甚至不惜掩蓋歷史事實、傷害民族感情、歪曲歷史記憶、褻瀆民族尊嚴。比“精日”惡劣程度稍低的是“哈日”,“哈日”指的是盲目崇拜、復制日本流行文化的人群。這部分人往往有崇洋媚外的心理,過分迷信日本文化,貶低中國傳統文化,如果任其發展,也會滋長為“精日”。
       
       
       
        “建設東北論”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精日”分子極端崇拜日本的需要。借助這一理論,“精日”分子多將“侵略”說成“解放”,將“掠奪”說成“開發”,將“壓迫”說成“建設”。同時,過分渲染日本侵略東北期間建立的工業體系和經濟模式,吹噓其在新中國建設期間的基礎性作用。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為“精日”分子提供了崇日、媚日的借口和依據,也導致“精日”分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陷入違反中國法律的境地。2018年4月27日,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其中第27條規定: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宣揚、美化侵略戰爭和侵略行為,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該法律以立法形式對英雄烈士進行保護,有力打擊了“精日”分子。
       
       
       
      結 語
       
       
       
        馬克思在評價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時指出:“英國的工業巨頭們之所以愿意在印度修筑鐵路,完全是為了要降低他們工廠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料的價格?!薄叭绻阆朐谝粋€幅員廣大的國家維持一個鐵路網,那你就不能不在這個國家里把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都建立起來。這樣一來也必然要在那些與鐵路沒有直接關系的工業部門里應用機器”。在此,馬克思認為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充當了一個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誠然,日本在殖民統治東北期間,開辦了一些工廠,鋪設了一些鐵路,修建了一些建筑,但日本對中國東北殖民統治的殘酷性和掠奪性遠非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所能比。偽滿時期,日本剝奪東北各民族的政治自由,建立起完全由日本人控制的傀儡國家;實行“人肉開采”,強征大量中國勞工在工廠、礦廠勞作,只追求產量增加,罔顧中國勞工死活。至今在中國東北各地的萬人坑即是其殘酷壓榨中國勞工的歷史見證。在清末民國時期,東北的工業體系已逐漸步入近代化正軌,但因九一八事變被日本強行納入其統治范圍之內,建立起畸形的殖民地工業體系。日本還采取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經濟掠奪政策,消耗了大量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改變了東北的地理地貌,破壞了東北的生態環境,成為東北經濟后續發展的嚴重阻礙。日本的殖民統治作為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固然存在,但鑒于其給東北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和對東北后續經濟發展的惡劣影響,這種所謂的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也是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的。這些偽滿時期的工廠、礦廠、鐵路、水庫、基礎設施等,都浸透著中國人民的血汗和淚水,甚至是用無數中國人民的寶貴生命換來的??傊?,“建設東北論”完全是戰后日本右翼美化侵略和混淆視聽的一種錯誤史觀,是包藏政治陰謀的徹頭徹尾的謬論,對它必須進行深入剖析和嚴厲批判。這既可以揭露歷史真相,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也符合中日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文章來源:《抗日戰爭研究》2023年第2期,注釋從略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權所有 京 ICP 備 05055195 號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娇妻被黑人粗大高潮白浆-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呢-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sub id="9x77d"><span id="9x77d"><b id="9x77d"></b></span></sub>
      <em id="9x77d"></e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form id="9x77d"></for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