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史研究是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備受學界矚目。近年來,作為研究基礎的史料被大規模整理,研究議題得到極大擴展,學術著作也大量出版。從最新研究成果看,一個顯著趨勢是從研究中國的抗日戰爭本身發展到研究抗戰時期的中國。此舉大大拓寬了抗戰史研究的視野,啟發學者從更深層面、更長時段審視這場戰爭具有中華民族復興樞紐這一轉折意義。中國國土遼闊、戰時變化劇烈,且許多地方被分割成相對獨立的地區,因此,欲深入研究抗戰時期的中國,區域視角變得十分重要??箲鹗放c區域史的有機融合,成為深化抗戰史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時間與空間
一般而言,歷史研究需要注意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結合書寫,即處理好時間與空間的關系。以往的抗戰史研究多注重短時段的歷時性書寫,強調變化與斷裂,對共時性要素的關注相對不夠。一旦納入區域史視野,學者便對空間內的各個共時性要素給予更多關懷。這些共時性要素可以按政治、經濟、文化等分類,也可以從不同的人群入手分析,如身處同一空間的各級政府官吏、軍隊官兵與民間力量,民間力量又包括士紳、商人、農民與學生等。淪陷區域有日軍、偽軍、偽政權官員和普通民眾,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秘密黨組織和游擊隊、國民政府的留置力量等。在研究戰時的區域性事件時,如能關注各種力量之間的互動博弈和此消彼長,最終呈現的必然是立體的、互相關聯的結構性研究,而非孤立的、就事論事的研究。當然,這并不是說一項研究需要包羅萬象,而是通過一個事件、一個(群)人物、一個側面去展現戰時區域的若干重要特點,把握戰時發展變化的多維視角。
除了注意每一個區域空間內的互動外,還需關注不同區域間的往來與聯系,如相鄰的平原與山區、淪陷區與國統區、淪陷區與根據地等。以浙江省為例,浙西杭嘉湖平原淪陷后,國民政府浙江省政府在其相鄰的天目山區設立浙西行署,繼續保有對杭嘉湖平原數縣名義上的統治,并在這一地區實施游擊戰,反映了平原與山區、淪陷區與國統區之間的密切聯系。浙南重要城市溫州在抗戰時期三度淪陷,前兩次淪陷時間較短,第三次淪陷時間較長。淪陷期間,地方政府機構、銀行、工廠、學校等遷至附近山區繼續運行。待日軍退卻后,政府與人民又回到溫州城。這樣的往返遷移和山中的堅持,體現了中國人民面對強敵的韌性和不屈不撓的品格。日軍兵力有限,無法長時間占領廣大山區和農村地區,維持其統治。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形勢發展,利用地理條件進行空間騰挪,把握民心向背,達到了長期堅持抗戰的戰略目標。就空間而言,戰時中國的圖景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戰前和戰時的西北大開發、西南大后方建設、抗日根據地的發展、范圍廣數量大的移民等,都給區域的演變進程帶來巨大影響,值得以抗戰史和區域史有機融合的方法進一步研究。
從資料條件看,2016年以來,國家檔案局啟動并實施《抗日戰爭檔案匯編》編纂工程,計劃編纂出版規模不少于1000冊,其中很大比例是各地方檔案館藏的抗戰時期檔案。大量地方檔案的開放,有利于開展精深的區域抗戰史研究。當然,僅僅依靠地方檔案是遠遠不夠的。在重視地方檔案運用的同時,也要重視地方其他史料,包括地方志、調查資料、地方報刊、地方人士的私家記述等,加強和加深對區域的全方位研究。如有高質量的區域抗戰史成果不斷推出,每一塊拼圖必將越來越清晰,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戰時中國。
二、動態與靜態
戰爭年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軍政變化十分劇烈??箲鹗费芯看饲耙草^多地著眼于軍事史和政治史研究,包括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國共關系和偽政權研究等。而區域史研究較多地關注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偏重于日常、靜態和穩定,揭示了歷史變化悄然發生、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面相??梢哉f,抗日戰爭給相對“平靜”的區域帶來極大沖擊,對基層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當日軍入侵、國民政府基層政權崩塌后,包括老弱婦孺在內的廣大民眾需要在動亂環境中自救,進行或長或短的遷徙,調適自身的行為。他們的吃穿住行、婚喪嫁娶、習慣信仰也會發生相應改變。普通人面對戰爭的突然來臨、政權的更迭變化,驚慌之后又不得不鎮定下來,明白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要盡量保全家人生命,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尋找精神寄托。從這個角度而言,戰時各區域的政治、社會、經濟秩序被戰爭直接或間接破壞后,隨即進入重建期。而這種重建,與當地人民長期形成的應對變動與災難的行為邏輯密切相關。即戰爭是大變故,但人們要繼續生產生活,要有精神支柱來長久堅持、抵御強敵。
動態與靜態不是對立的,戰時較為顯著的軍事政治變動與匿藏其后的偏于靜態的社會、經濟、文化積淀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機制,有的甚至呈現出彼此掣肘的復雜狀態。區域史視角有助于我們體會軍政事件發展變化的空間氛圍、當地的制度習俗和資源稟賦,以及普通民眾思考和行動的真正落腳點。每個大大小小的事件背后都含有歷史的常理與常情,也都或隱或顯地處于一條條長久積累形成的歷史脈絡中,需要有心人去探究、論證??谷諔馉幊掷m時間長、影響范圍大,相較中國近代史上的歷次戰爭和辛亥革命、國民革命等,具有對某個區域帶來根本變化的更大可能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偽政權統治的淪陷區,這種變化程度必然更大。如何在長時段中、深層次上看待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劇變,可行的方法還是要下苦功夫深入探討各區域的鮮活經驗及其臺前幕后的演變。
三、形神兼備
區域視角尤為關注基層社會與普通人民。對于絕大多數民眾而言,抗日戰爭是一生中的大事件,對性格品質、學業事業、人生際遇、家庭關系均有重大影響。在物質條件艱難和局勢變動劇烈的情況下,忍耐、毅力、包容、信仰等品格和精神力量尤為重要。戰時大多數人民以各自的方式適應苦難,并安之若素,與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個性習俗密切相關。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是“戰時如平時,平時如戰時”,體現了戰時與平時的統一性,這也正是人們在戰時的生存智慧所在。將戰時視為平時,方能以平常心看待戰時變遷,接受現實,繼續投入生產和生活,允許個人有偶爾的消遣與放松,苦中作樂;將平時視為戰時,才能應對戰時的變幻莫測,節衣縮食,吃苦耐勞,頑強支撐。打敗侵略者、獲得民族獨立,洗去百年來的恥辱和壓抑,成為多數人的堅定信仰,多少顛沛流離、流血流汗,都能接受。當然,民眾的選擇與命運是多種多樣的,有人成了時代平凡而偉大的英雄,有人成了為時代唾棄的民族罪人。
歸根結底,歷史研究是對人的研究,且應抽象到一定高度。通過搜集和運用豐富資料開展實證研究,透過事件、制度等研究盡量接近歷史的真實,是謂“形”;通過史實重建揭示更深層次的道理,探討更具宏觀視野的理論,展現人的特性、精神、品質,更好地理解生命、看待死亡,是謂“神”。丹青難寫是精神,“神”是更難把握、不易探討的層面,但也能觸及更深層次的東西,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共鳴,從而形成更具學理深度和交流意義的開放性學術共同體。
從中國的抗日戰爭到戰時中國研究的轉變,讓14年抗戰史融入長時段歷史中,將戰前、戰時和戰后聯系起來思考,以超越戰時的眼光來理解戰時。唯其如此,抗戰史的定位才能更加準確,其影響也能更為恰當地呈現。區域視角為抗戰史研究帶來了新的基層視野和活潑潑的更具實踐特征的故事,增加了抗戰史研究的“在地感”。隨著戰局演變,有的地方成了作戰的前方,有的地方成了支援的后方,有的地方幾度淪陷。我們在關心高層決策及實施過程的同時,也關注著區域社會的戰時斗爭與生存,有志于做落地生根的抗戰史研究,把泛泛而談的判斷具體化,把單線條的論述結構化。更進一步言,在呈現和反映豐富多彩、厚重的區域史實的基礎上,抽象出一些學術界共同關心、討論的問題,將經驗研究理論化。2015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基礎之上。按照“總體研究要深、專題研究要細”的原則,制定中長期規劃和具體工作方案,確定研究重點和主攻方向。而今,這方面的推進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場戰爭對于中國歷史進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意義。(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抗日戰爭史研究室主任)
(本文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