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9x77d"><span id="9x77d"><b id="9x77d"></b></span></sub>
<em id="9x77d"></e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form id="9x77d"></for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標題

      標題

      作者

      關鍵詞

      日期

      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最新動態

      夏春濤 | 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光輝歷程及深刻啟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筆談(二)

      作者:夏春濤 發布時間:2023-08-05 字體: 打印
      作者:夏春濤
      發布時間:2023-08-05 打印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高度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排列第一。連續性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一個突出特性。2023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百余年來,黨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光輝歷程中,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作出一系列理論闡釋和重大決策部署,相繼致力于革命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努力探索并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明確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建設引領前進方向、提供精神支撐、凝聚奮斗力量,進而將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這一歷程波瀾壯闊又極不平凡,給人以深刻啟示。
       
      一、 革命文化建設
       
        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以雷霆之勢猛烈沖擊了幾千年來的封建舊禮教、舊文化,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兩年后,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歷史從此掀開新篇章。所謂“革命文化”,即新民主主義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革命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是革命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南。毛澤東撰寫的《新民主主義論》原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1940年2月刊載于延安出版的《中國文化》創刊號。該文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多年奮斗,旨在建立一個新中國,包括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該文分析“中國文化革命的歷史特點”,盛贊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臺,成為文化生力軍,“向著帝國主義文化和封建文化展開了英勇的進攻”,“其聲勢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簡直是所向無敵的。其動員之廣大,超過中國任何歷史時代”。該文強調:“文化革命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并為它們服務的?!薄懊褡宓目茖W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作進一步闡述,指出五四運動以來有文武兩個戰線,即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這支文化軍隊“幫助了中國革命,使中國的封建文化和適應帝國主義侵略的買辦文化的地盤逐漸縮小,其力量逐漸削弱”。他強調,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的,要著重解決為什么人服務、如何去服務的問題;文學藝術的源泉是人民的生活。3年后,他又在黨的七大強調:“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所給予中國人民的災難中,包括著民族文化的災難?!磺信?、封建主義的和法西斯主義的文化和教育,應當采取適當的堅決的步驟,加以掃除?!?/div>
       
        近代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是近代中國文化運動的主要對象。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就此分析指出:“所謂掃除文盲,所謂普及教育,所謂大眾文藝,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相應地,中共黨員及人民軍隊均以農民為主體;一些黨員組織上入了黨,但在思想上還沒有入黨。因此,“喚起民眾”不易,提高黨員和軍隊的文化素質、對其進行有效思想教育同樣不易,推進革命文化建設極具挑戰性和緊迫性。據毛澤東1927年3月撰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農民在農協領導下做了14件大事,其一便是“文化運動”,包括農民辦夜學、提高文化程度。1944年10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文教工作者會議上指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解放區的文化已經有了它的進步的方面,但是還有它的落后的方面。解放區已有人民的新文化,但是還有廣大的封建遺跡。在一百五十萬人口的陜甘寧邊區內,還有一百多萬文盲,兩千個巫神,迷信思想還在影響廣大的群眾?!覀儽仨毟嬖V群眾,自己起來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衛生的習慣作斗爭?!?/div>
       
        土地革命時期以中央蘇區為中心的紅色根據地建設,抗戰時期以陜甘寧邊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建設,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建設,均涵蓋文化建設,卓有成效。譬如,黨在延安創辦不少學校,諸如馬列學院、陜北公學、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中共中央黨校、魯迅藝術學院、中國女子大學等。一首《抗大校歌》唱出所有熱血青年的共同心聲:“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斗,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像黃河之水洶涌澎湃,把日寇驅逐于國土之東,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我們是勞動者的先鋒!”歷時3年多的延安整風運動開創在黨內開展大規模集中教育的先河,影響深遠。黨內和人民軍隊內部原本就是一所大學校、一座大熔爐,充溢著崇高理想、嚴明紀律、優良作風,形成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諸多革命精神,突出體現為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其影響是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的。
       
        總之,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黨的革命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傳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進一步促成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全面覺醒,極大推進了人們思想和精神上的解放,以反帝反封建旗幟匯聚起億萬人民的磅礴力量,尤其是把眾多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出身的新黨員鑄造成信仰堅定、紀律嚴明的先鋒隊戰士,從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強大支撐和有力保證。1949年9月16日,新華社發表毛澤東寫的社論《六評白皮書》,對中國革命發生和勝利的原因進行分析,指出西方資產階級文化一遇見中國人民學會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就要打敗仗;“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不到半個月,新中國開國大典隆重揭幕,一個新時代開始了。
       
      二、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致開幕詞,鄭重宣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卑凑拯h先前制定的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方略,新中國的前途是社會主義,因此,新中國的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诰唧w國情,重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改變文化落后現狀,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二是進行思想改造、文化創新,用社會主義新思想新文化來取代舊思想舊文化。
       
        舊中國一窮二白,經濟、文化落后,后者突出表現為文盲多,而社會主義是不可能建立在大量文盲的基礎之上的。毛澤東早在黨的七大便明確指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庇谑?,掃盲、發展教育迫在眉睫,成為新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194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爭取從1951年開始,進行全國規模的識字運動。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指示,鑒于軍隊官兵文化水平普遍太低的情況,決定在軍隊中實施文化教育,使軍隊形成為一個巨大的學校。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專門發文,鑒于目前還有大量的工農干部文化水平很低,決定采取措施有效地提高其文化水平,以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1955年6月,國務院發布指示說,“農村的文化依然處在很落后的狀態,文盲依然占農村人口的絕大多數”,“積極地開展農民業余文化教育,掃除文盲,克服我國農村文化落后狀態,已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1956年1月,中共中央就文字改革工作發文,決定推行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以促進漢語達到完全統一。這客觀上給群眾學文化提供了便利。同年9月,劉少奇在中共八大作政治報告,在總結文化教育工作時,將逐步掃除文盲、普及小學義務教育提到“文化革命”的高度。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亦云:“隨著工農業生產的大躍進,文化革命已經開始進入高潮,這主要表現在全國掃盲運動、教育事業和各種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睋y計,從1949年到1958年,全國高等學校學生從11.7萬人增加到66萬人,增長4.7倍;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從22.9萬人增加到147萬人,增長5.4倍;普通中學學生從104萬人增加到852萬人,增長7.2倍;小學生從2440萬人增加到8600萬人,增長2.5倍。城鄉掃盲運動和業余文化學習也有很大發展。
       
        面對新中國文化教育事業出現的空前繁榮局面,黨依然保持冷靜,毫不沾沾自滿。1957年3月,毛澤東鄭重告誡全黨:“要使幾億人口的中國人生活得好,要把我們這個經濟落后、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富裕的、強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國家,這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962年3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現在,在我國人民面前,還橫著經濟貧窮和文化落后這兩座大山。我們要繼續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再用幾十年時間,把這兩座大山搬掉。我們一定能夠把這兩座大山搬掉?!毙轮袊鴴呙さ裙ぷ魇情_辟草萊、為文化大廈奠基的浩大工程,其難度與成效之大均超乎想象。黨改變文化落后面貌決心之大,令人感慨不已。
       
        思想改造、文化創新工作同樣不易。從舊社會進入新社會,必然要在思想文化層面破舊立新,把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毒洗干凈?!蛾P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談到“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時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的頭三年,“對舊中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進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一九五六年一月黨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和隨后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規定了對知識分子和教育科學文化工作的正確政策,促進了這方面事業的繁榮?!边@包括在廣大知識分子中進行思想改造運動,使其擺脫舊社會影響,成為適應新社會需要的知識分子。同時,新中國經過十多年努力,培養出新一代知識分子,壯大了知識分子隊伍。翻身作主的中國人民意氣風發、精神振奮,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斷增強。譬如,工人階級以主人翁姿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鐵人”王進喜發出“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邁誓言;廣大農村在文化層面發生幾千年來最深刻的變革,移風易俗蔚然成風,集體主義、無私奉獻等理念深入人心,演繹出紅旗渠等改造山河的壯舉。這種發憤圖強、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在舊社會舊中國是絕無可能出現的。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縱情謳歌新社會、贊頌真善美,為新中國的發展進步鼓與呼,創作出《鐵水奔流》《山鄉巨變》《創業史》等優秀作品。群眾文藝創作也掀起高潮。與文化相關的科學事業取得重大突破,“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便是例證。社會風氣更是煥然一新,正如鄧小平所說,“在全國解放以后,不到兩三年的時間,我們就改變了舊社會那種極端腐敗的社會風氣,樹立了具有優良道德品質的新的社會風氣”。這從精神層面折射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鮮明品質。
       
        相比較于封建主義落后文化、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無疑是先進、健康的文化。毛澤東基于探索與思考,圍繞文化建設提出了一些獨創性理論,如關于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等。新中國文化建設沿著這一正確方向前進,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影響,不斷創造出先進的健康的社會主義嶄新文化,在破舊立新上取得巨大成就,為后來的文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但隨著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愈益發展,片面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新中國的文化建設也逐漸受到沖擊,主要表現在對一些文藝作品、學術觀點和文藝界學術界的代表人物進行錯誤的、過火的政治批判,并發展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在十年內亂期間,“狠批封資修”,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加辨別地一概加以排斥,使文化建設遭受挫折、走了彎路。
       
      三、 努力探索并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現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歷史轉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本質上是同一個概念。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后歷史發展的主線;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這個角度說,改革開放至今的文化建設又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概括地說,圍繞探索并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路,黨中央與時俱進、乘勢而上,理論創新不停歇,實踐創新不止步,不斷增強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改革開放一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戰略方針。這主要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盡快消除十年內亂在精神方面造成的嚴重后果,扭轉是非善惡美丑標準被搞亂了的現象;二是伴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向錢看”、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歪風邪氣逐漸滋蔓,嚴重敗壞社會風氣和黨風,須盡快治理。中共十二大報告第三部分專門論述“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建設不但起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保證它的正確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報告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大體可分為文化建設、思想建設兩個方面,“文化建設指的是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思想建設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其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根本任務和重大方針,強調改革開放賦予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復興中國文明以新的強大生機和活力。這對全黨全國人民逐步深化認識、推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決糾正一手硬、一手軟的狀況,將精神文明建設推向前進。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確定了新形勢下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方針和重要措施,是指導精神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時至今日,精神文明建設方興未艾,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并列,對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的另一重大變化是明確了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前引《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有云:“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狈謩e論及經濟、政治、文化,是關于“三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最初表述。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的排序展開論述,分別為第五至第七部分,第七部分標題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報告強調:“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眻蟾嬷赋?,文化建設的根本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基礎工程是發展教育和科學,重要內容是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重要條件是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中共十七大進一步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由此形成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體現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和意義,體現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的不斷深化。
       
        十六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是文化建設打開新局面的一個新起點。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特別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國內逐漸出現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形式多樣化,文化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中共十六大報告第六部分專論“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強調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2003年6月,中央專門召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會議分析指出,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存在著諸多不適應,包括文化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與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對外開放新形勢不相適應,現行文化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文化發展現狀與數字技術應用、互聯網普及帶來的文化創新和傳播領域的重大革命不相適應。會議強調,改變上述不適應狀況的根本出路在改革,改則興,不改則衰。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頒布。該文件闡明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和目標任務,針對市場經濟發展引發的變化,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2010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宣傳部關于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及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和下一步工作意見》,對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進行總結,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具體意見。次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科學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政策舉措。
       
        將文化建設提到綜合國力競爭的高度、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進入21世紀黨在認識和實踐上的又一大飛躍。2001年12月,江澤民在中國文聯七大、中國作協六大會議上分析指出:“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傮w上處于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敝泄彩髨蟾嬉嘣疲骸爱斀袷澜?,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敝泄彩邔昧腥珪教岢鼋ㄔO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長期戰略目標,主要考慮到我國是文明古國、文化資源大國,但還算不上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需要進一步從戰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發展”。
       
        綜合國力競爭主要指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競爭。經過長期努力,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發展道路與發展模式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認同;同時,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依然深刻而復雜。西方敵對勢力一直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憑借經濟、科技等優勢推行文化霸權,加大文化輸出和思想價值觀念滲透。從文化角度談綜合國力競爭,其深層含義是指抵御西方對我實施西化戰略,防范其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滲透。在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特別是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情形下,這種風險壓力不斷加大,而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一些有害社會思潮對網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造成沖擊,客觀上又增加了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因此,亟須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增強抵御能力。2005年12月,中央明確發文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國家文化安全?!贝_保國家文化安全包含兩個層面,立破并舉:一是破,即揭批錯誤思潮,戳穿其畫皮;二是立,即建設先進文化,推進理論創新與理論武裝。中央于2004年啟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涵蓋這兩個層面,以后者為主。涉及文化的建設性工作還包括: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加快我國媒體境外落地步伐,推進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建設。中央還在2012年初提出大力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努力走出一條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自主創新之路;強調“這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共十八大報告也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概括地說,十六大以后的十年間,黨中央多次專門就文化建設發文、作出部署,其力度是空前的。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鄭重宣布: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胡錦濤明確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鮮明的特征,也是事關文化改革發展全局的根本問題?!?/div>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領全黨全體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積極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建設進行深邃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新時代文化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及中共二十大報告已作了很好總結,此處不贅。下面擇要談點學習體會。
       
        一是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首次將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并提,將“三個自信”擴展為“四個自信”,把文化建設提到一個新高度。2016年7月1日在慶祝建黨95周年講話中,習近平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同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習近平也有類似表述:“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薄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幕孕?,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敝泄彩糯髨蟾娴谄卟糠诸}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二十大報告第八部分題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在專論文化建設時均將文化自信寫入標題。在新近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也一再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為習近平文化建設重要論述中的一個核心概念。這有著深層次的戰略思考:美西方一直對我軟硬兼施,幻想中國改旗易幟、成為其附庸;中國越發展、國力越增強,美西方的敵意就越大,乃至歇斯底里地對我進行全方位遏制打壓。國內也有人盲目推崇西方現代化理論,荒謬地將“全盤西化”等同于現代化,公然質疑、否定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有一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中華民族從古到今都是在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眼下正創造著偉大而嶄新的現代文明,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和底氣自信。試想,美國建國至今還不到250年,卻試圖將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國納入其發展軌道,跟在他后面亦步亦趨,這不啻是癡人說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睆娬{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說到底是強調對現實的自信。習近平精辟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我們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薄罢玖⒃?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div>
       
        二是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是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的主旨。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一脈相承綿延不絕,其發展從未中斷,歷史底蘊無比深厚,必然會按照歷史慣性,沿著自己的獨特軌跡向前發展。從長時段看,中華文明又具有突出的創新性,重視順應時勢而有所調適?!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蔽拿魈热艄滩阶苑庖蜓嘏f,其生命力也就戛然而止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發展五千多年,離不開吐故納新的能力和與時俱進的品質。創新不是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包括致力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而確保了發展的連續性、獨立性。連續性,說明是動態而不是靜止的,是進行時而不是完成時。所謂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共二十大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思考和部署是高度一致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包含建成文化強國和現代文明,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此處的“文明”特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歷史最好的繼承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使我們對未來充滿期盼。
       
        三是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進入新時代,文化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突出問題,具體表現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網絡輿論亂象叢生,一些領導干部政治立場模糊、缺乏斗爭精神,嚴重影響人們思想和社會輿論環境。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一種錯誤的政治思潮,危害更大,表面談論歷史、實質關注現實,表面談論學術、實質指向政治,旨在否定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屬借題發揮、指桑罵槐?;ヂ摼W覆蓋面廣、傳播迅速,是新媒體也是自媒體,人人可以隨時隨地發聲,且身份隱秘。借助互聯網散布歷史虛無主義言論遂成為一大新問題,影響極壞:有人否定馬克思主義“五種社會形態”說,否定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而否定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以及中國革命、中國道路的合法性;有人將歷史主線模糊化、歷史事實碎片化,以籠統的所謂人性、人情來代替階級分析,譬如,一味美化曾國藩、將洪秀全妖魔化,稱頌張靈甫是抗日名將、謬稱“內戰無義戰”,甚至到孟良崮戰役烈士陵園祭奠張靈甫;有人以“戲說”“水煮”等輕佻方式惡搞歷史,借“解密”之名隨意涂抹、肢解歷史,例如,誣稱劉胡蘭慷慨赴死是“精神有問題”、邱少云在潛伏中烈火燒身紋絲不動“違背生理學”等。習近平見微知著,強調互聯網已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倡導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通過健全互聯網領導和管理體制、堅持依法管網治網、廣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強網上正面宣傳,網絡生態持續向好。
       
        近40多年來,得益于持續深入的文化建設,我國社會一直保持著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譬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國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動員和組織起來,形成萬眾一心守望相助的恢宏場面?!盀碾y無情,人間有愛”“不拋棄,不放棄”成為大家共同的心聲和信念?!盁o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脈能創造奇跡……生死不離,我數秒等你消息,相信生命不息……”這首名為《生死不離》的歌曲唱響全國,令人止不住潸然淚下。這相同一幕在近年新冠疫情防控中再度出現,令人無限感懷。
       
      四、 幾點啟示
       
        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偉大歷程可歌可泣、發人深省,可以從許多方面進行總結,最深刻的啟示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ㄒ唬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
       
        歷史與現實雄辯地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程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百余年來,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保持浩然正氣、奮進銳氣、蓬勃朝氣,在領導文化建設上高瞻遠矚、殫精竭慮;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確保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進;黨在文化建設上的思考和部署前后接續,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一張藍圖繪到底,避免了折騰和倒退;黨秉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贏得民心,進而贏得主動、贏得未來。一句話,沒有黨的領導,中國文化建設絕無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黨的地位和作用是國內其他任何政治力量都無法替代的。西方肆意攻擊黨的領導,居心叵測。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這一點上,我們自己絕對不能含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ǘ┡c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習近平提出的“兩個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根本在于黨汲取歷史教訓,沒有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而是將其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解決中國具體問題,既不丟老祖宗,又努力講出新話、講好中國話,馬克思主義因此得以在中國深深扎根、枝繁葉茂、沁人心脾,具有旺盛生命力。從文化建設角度講,在漫長崢嶸歲月中,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次歷史性飛躍,為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使文化建設始終走在正確道路上,而豐富生動的嶄新實踐又轉而推進了理論創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ㄈ┪幕孕攀歉?、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無一不是披荊斬棘、爬坡闖關,前途光明而任重道遠,因此,人的素質至關緊要。在近代來華的西方人筆下,中國社會愚昧守舊,似一潭死水;中國人拖辮子、裹小腳、吸鴉片、納小妾,暮氣沉沉。這些描述明顯帶有狹隘偏見和傲慢心理,但也道出了部分事實。舊中國文化落后,文盲占人口絕大多數,在封建文化、帝國主義文化毒害和桎梏下,不少人精神麻木、觀念陳舊、思想保守。魯迅先生當年棄醫從文,正是從改變國民精神著眼的。魯迅先生想做但沒有做成的事,中國共產黨做成了。黨持之以恒領導文化建設,破舊立新、激濁揚清,以新文化育新人、樹新風、走新路、建新功,其改造、建設之功驚天地泣鬼神。革命年代以軍事為中心,建設與改革年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文化建設至關緊要、不可或缺。文化建設催生文化自信,使古老中華文明在社會主義基礎上煥發青春,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動轉入主動、發生脫胎換骨變化,為人民群眾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首創精神開辟了廣闊天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機遇與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必須繼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繼續做好以文化人、以文鑄魂的工作,絲毫懈怠不得。
       
      文章來源:《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4期,注釋從略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娇妻被黑人粗大高潮白浆-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呢-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sub id="9x77d"><span id="9x77d"><b id="9x77d"></b></span></sub>
      <em id="9x77d"></e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form id="9x77d"></for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