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南京師范大學主辦,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史研究室、《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承辦的第二屆抗日戰爭史高峰論壇在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的主題為“抗日戰爭史‘三大體系’建設”,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蘇州城市學院、云南民族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23位學者參加會議。
參會學者集體合影
論壇開幕式上,《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杜繼東研究員介紹了本次論壇主題的緣起。他指出,抗日戰爭史研究經過將近80年的發展,特別是近40年的發展,已經從中國近代史的一個專題史,成長為三級學科,其學科、學術與話語體系亦日臻成熟,從多維度對構建抗日戰爭史“三大體系”進行深入研討,有助于推動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發展。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張連紅教授對參會學者表示歡迎,并介紹了南京師范大學的校史與基本情況,以及該校歷史學科近年來的發展軌跡與成果。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吳敏超研究員主持。
第一場討論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吳景平教授主持。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汪朝光報告論文《近代中日關系的國際背景、國際制約與國際影響》,提出近代中日關系應放置于美俄英德法等國在亞太地區國際角逐的視野下考察,近代中日兩國如何適應與利用國際體系,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江沛教授報告論文《天下與蒼生:淪陷區社會研究的視角互動》,強調應在時間與空間維度進一步厘清淪陷區的基本情況與研究對象,考察淪陷區基層政權在戰時如何運轉,淪陷區人民如何生活。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蘇智良教授結合其多年研究日軍“慰安婦”的經歷,報告論文《日軍性奴隸——“慰安婦”問題話語體系的建構》,厘清相關名詞的特定含義,呼吁繼續搜集“慰安婦”的史料與實物證據,并推動相關著作在海外出版,提高中國關于“慰安婦”問題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程兆奇教授擔任與談人。
第二場討論由蘇智良教授主持。吳景平教授的論文《從戰后賠償看抗戰史體系建設的若干思考》,回顧了諸多抗戰史研究著作中有關戰后賠償問題的內容,提出應明確抗日戰爭史學科的主線與時空維度,重視戰時對日本罪行與中國損失的調查統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李金錚教授報告論文《從經濟社會史看中共抗戰、革命與傳統的復雜關系》,表示應更細致深入地分析革命與傳統的關系。他還從經濟層面論述中國共產黨如何靈活利用各類傳統因素堅持領導敵后抗戰。蘇州城市學院高士華教授報告論文《從微觀、中觀、宏觀看抗日戰爭研究學科體系的完善》。他認為應加強對近代日本侵華的連續性研究,以及日本對整個東亞侵略與侵華戰爭的關系、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其他戰場的關聯等方面的研究。張連紅教授報告論文《抗日戰爭史學術體系建構中的老兵口述》,介紹他近年來所做的抗日老兵口述歷史項目,提出應重視口述史料對拓寬抗戰史研究的獨特作用。江沛教授擔任與談人。
第三場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卓越訪問教授王建朗主持。東北師范大學韓東育教授報告論文《如何直面日本對中國的戰爭話語體系》。他指出,中國應努力建立符合歷史實際和國際公理的話語體系,以應對近代以來部分日本學者為日本對外侵略的詭辯。云南民族大學段金生教授報告論文《抗戰時期的邊疆研究與中國邊疆研究“三大體系”建設》。他認為應重視歷史邊疆演化與現實邊疆實踐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從國家發展整體史、全球化進程中的世界格局演化的宏大視野中思考中國邊疆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徐志民研究員報告論文《抗日戰爭史“三大體系”建設芻議——以戰爭遺留問題為中心》。他提出應重視戰爭遺留問題的研究,將其作為抗日戰爭史的重要內容。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張生教授的論文,對2022年度抗日戰爭史及近代史其他領域研究的各項成果進行全面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指出,抗戰史研究目前在民國史研究中處于相對領先地位,未來還將繼續前進。浙江大學歷史學院陳紅民教授擔任與談人。
第四場會議由韓東育教授主持。程兆奇教授報告論文《戰后審判研究與“三大體系”建設斷想》。他指出,應進一步發掘戰后審判相關的各類資料,構建戰后審判研究的學術體系。陳紅民教授的《拓展臺灣民眾抗日史研究,豐富抗戰史研究“三大體系”》一文,分析臺灣民眾抗日運動的特點,提出應從全中華民族共同抗戰的視野研究臺灣民眾的抗日活動。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袁成毅教授的《抗日戰爭軍事史學術話語體系構建歷程回溯》分析了抗戰軍事史學術話語體系的三個重要變化: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話語敘事的兼容、十四年抗戰話語體系的建立、關注戰時軍事領域的各個層面。吳敏超研究員從其近年來的研究實踐出發,報告論文《區域抗戰史:理解戰時中國的鎖鑰》,認為區域研究為抗戰史研究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更具實踐意義的基層故事,增加了“歷史感”。高士華教授擔任與談人。
王建朗教授論壇閉幕式上指出,本次論壇有助于推進抗日戰爭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未來我們需要在史料發掘、理論創新、國內外學界對話等方面進一步深化抗戰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也將繼續舉辦抗日戰爭史高峰論壇。
張連紅教授表示,本次論壇的各場報告既是宏觀與微觀視野下對近年來抗戰史研究的總結,也是對未來抗戰史研究發展路徑的展望。閉幕式由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嚴海建教授主持。
加快構建抗日戰爭史“三大體系”建設,增強對抗日戰爭史的闡釋與話語權,任重道遠。希望學界同仁一起努力,推動抗日戰爭史研究不斷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