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6日至18日,第二屆中國近代史青年論壇在西安順利召開。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雜志社主辦,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來自全國四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百名青年史學工作者,圍繞中國近代史前沿理論和重要問題開展學術交流與討論,持續推進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創新與發展。
陜西師范大學黨委常委李貴安教授在會議開幕式致辭中介紹,陜西師范大學作為黨和國家布局在西部地區的唯一一所部屬師范大學,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學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陜西省立師范??茖W校,建校之初就開設了歷史學科,至今已有79年。歷史文化學院設有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建有中國史、世界史兩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中國近代史學科在幾代學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長足發展,形成了以黃正林教授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凝練了西北社會經濟史、陜甘寧邊區史、中共黨史等特色研究方向,產出了大量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
《近代史研究》主編葛夫平研究員在會議開幕式致辭中表示,舉辦中國近代史青年論壇,是《近代史研究》近年來在學術人才培養方面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推進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學術傳承、學術創新與學科建設。歷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是智慧之學、有用之學,中國具有重視歷史研究的悠久傳統。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揮歷史的重要作用,將歷史學科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歷史學在今天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青年學者應該抓住時代機遇,為史學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葛夫平對青年學者開展歷史研究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增強歷史研究的現實觀照,積極回答時代之問、回應時代關切;二是努力培養歷史思維,提升理論水平,以防止迷失在資料和細節的汪洋大海中;三是敢于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堅持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論壇開幕式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李秉忠教授主持。他表示,全國上下正在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這次會議的召開是推進主題教育的重要舉措,必將對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此次論壇在征稿環節得到青年學者的熱烈響應,共收到稿件460余篇,經匿名專家嚴格評審,有80篇論文入選。會議分為6場,每場同時進行3組討論。參會論文選題廣泛,既涵括了中國近代政治史、經濟史、外交史、學術史等比較成熟的領域,也涉及生態環境史、公共衛生史、日常生活史、新文化史、物質技術史、情感史等近年受學界關注的新興論域。參會論文的質量普遍較高,有幾個突出的優點:一是論文的選題有新意。青年學者們視野開闊,問題意識明確,對晚清外債運作、民國地方治理、紅軍通信技術、邊疆地區抗戰、知識體系建構、西北區域歷史等主題都有深入思考。二是史料極為豐富,這在外交史、社會史方面的論文中表現尤為突出。青年學者們發掘運用了中文、英文、日文、俄文、西班牙文等多種語言的史料,其中既有政府檔案,也有此前不太為人關注的企業資料。借助這些新史料,參會論文對既存研究有相當的推進。三是論述比較深入。與會學者對個案進行深入考察的同時,也注意將其納入到更大的歷史進程中。部分學者還交叉運用多學科的方法,分析具體史事在不同歷史脈絡中的多重面相。
為了幫助與會青年學者修改論文、掌握研究方法,論壇組委會特別邀請10余位長期深耕于近代史研究相關領域的專家,對參會論文提出了詳細而具體的建議,對青年學者予以針對性的指導。
在總結分組討論基礎上,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的座談。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張凱教授表示,史學研究應把源頭和流變聯系起來思考。時間上要古今貫通,在中國這樣一個延續性、傳承性很強的國家中,研究者即使只研究某個時段,他心中的脈絡也應該是貫通的。在空間上要中外聯動,現在“全球史”研究很熱,研究者可以不去套用具體詞匯,但要知道事與事之間、人與人之間、群體之間有密切聯系。在研究中要超越分科,用整全性的思維去解決歷史問題。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利民教授表示,參會論文給人啟發很多,但也有一些小問題。研究視野上,青年學者不能滿足于把問題本身講清楚,還要有宏觀的觀察。史料運用上,外交史研究需要讀大量外文史料,青年學者們做得非常好,但不少論文的中文史料有些邊緣化。在新方法使用方面,不少青年學者在嘗試新方法,比如把戰爭史和環境史結合起來考察,就是一種比較好的交叉研究的方式,但這樣的做法還不太多。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李國芳教授表示,參會年輕學者視野很廣,史料多元化,方法也多元化,青年學者應該利用這樣難得的機會互相學習。要厘清現在學界最關注的問題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學習新方法。他建議青年學者在報告論文時盡量做PPT,因為PPT內容簡潔,有助理解,而且把論文凝縮到十張左右的頁面,需要高度概括才能提煉出精華,是對論文重新構思的過程。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戴海斌教授表示,本次論壇選出的論文質量都很高,可以看到《近代史研究》編輯部有很好的選拔機制和選拔眼光,也顯示年輕同行在語言、史料上有更充分的學術訓練和很好的學術素質。就學術本質而言,有一部分是不會太過變動的內容,需要青年學者溫故知新。他建議青年論壇可以加入學者互評環節,同輩間的交流可能會有不同于專家評議的效果,學術在相互切磋中才會有更直接的提高。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魏文享教授建議,首先,不能落入數據陷阱。真正好的研究不止要進行史實重建,論文的解釋部分也能引起共鳴和討論。第二,由于史料易得,要找一個空白點比以前容易很多,但這樣的填補空白是不是有價值,要保持警醒。第三,部分青年學者傾向利用新發現的數據,常見的資料反而不看,通過數據庫檢索關鍵詞來查找史料,這顯然不夠全面,要對各種史料融會貫通。此外,還要注意論文的寫法。很多資料擴充成論文后,細節和過程很完整,但不好讀。
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左雙文教授表示,他參加本次論壇的一個鮮明的印象是青年學者的外語水平都非常好,獲取外文史料的能力也比之前強很多,不少論文都運用了大量的外文檔案。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青年學者的個案研究做得很不錯,細節重建很扎實,但寫作能力還需要加強。如果想把文章寫得很漂亮,就要花時間讀一些古文,向老一輩的研究者學習如何表達。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張生教授表示,青年學者要開闊視野,首先要多聽別人的話,聽別人的話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要聽別人講什么是好的學問,不能自信過于強烈,不謙虛的人是學不好歷史的。其次要多看別人的論文,看看別人是怎么運思的,作者為什么會這么寫,他怎么把這篇論文寫得好看,一點都不枯燥。第三要多學習別人的老師,這不是對自己的老師不尊重,自己的老師當然是很好的,但是每個人都有局限。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王先明教授著重談了概念使用問題。他表示,參會論文中使用很多西方社會科學的概念,這是近年來歷史研究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但還存在一些不求甚解的問題。例如有不少文章都用了長時段的概念,但并不是研究范圍達到300年就是長時段,長時段指的是自然生態環境如何對歷史進程產生影響。還有不少論文使用社會轉型的提法,這也是歷史學者大量使用的概念。學者們講隋唐轉型、明清轉型、近代轉型,好像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就是一個轉型史,這距離歷史事實有點遠。使用一個概念最好先有所限定,然后大家一起討論,才能形成可以共享的學術話語。
論壇閉幕式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黃正林教授主持。華東師范大學李文杰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湛曉白副教授、四川大學何志明副教授分別代表A、B、C三組做小組總結。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郭響宏教授致閉幕辭。郭響宏表示,在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之下召開中國近代史青年論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論壇邀請各位資深專家為青年學者提供指導,來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對青年學者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感謝《近代史研究》編輯部讓學者們共聚一堂,在建設學術共同體的理念之下,共同推動近代史研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