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9x77d"><span id="9x77d"><b id="9x77d"></b></span></sub>
<em id="9x77d"></e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form id="9x77d"></for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標題

      標題

      作者

      關鍵詞

      日期

      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最新動態

      “首屆中國近代史前沿論壇”成功舉辦

      作者:賈亞娟 發布時間:2023-03-14 字體: 打印
      作者:賈亞娟
      發布時間:2023-03-14 打印
       
        2023年3月4—5日,“首屆中國近代史前沿論壇:近代中國的人與自然”在浙江嘉興順利召開。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雜志社主辦,嘉興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船精神研究中心承辦。來自全國30余所高校、科研機構、出版社的專家學者和嘉興學院師生代表共80余人參加論壇。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金民卿(《近代史研究》主編葛夫平代為宣讀)和嘉興學院黨委副書記錢方明先后致開幕辭。嘉興學院原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呂延勤主持開幕式。
       
       
       
        金民卿表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和本質要求之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長期開發的國家來說,環境是多元多層的,我們現在面臨的自然問題有些是百年變動的結果,有些堪稱千年未有之變局。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新時代要干新事業,有新作為,開拓新的道路,做出新的業績,同時也要破解新的難題和風險。對于我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來說,事業是新的,但自然環境是老的,老的環境能否承載新的嘗試,其中的挑戰越來越大。所以我們特別需要發揚“紅船精神”,既要敢為人先,又要百折不撓,共同推進我們的環境建設和中國近代環境史研究。
       
       
       
        嘉興學院黨委副書記錢方明對諸位領導和專家蒞臨嘉興表示歡迎。他向與會者介紹了嘉興學院的悠久歷史和辦學特色。作為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高校,嘉興學院肩負起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神圣使命,不僅成立了全國首個“紅船精神研究中心”,還建成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浙江省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研究中心等平臺,在偉大建黨精神、紅船精神、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等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發展,涌現出眾多優秀的研究成果。他希望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加強與全國史學界的交流和聯系,力爭在歷史學科研創新方面產出更多優秀成果。
       
       
       
        在論壇主旨發言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作了題為《多元的生態——“近代中國的人與自然”之我見》的報告。他表示,傳統的近代史敘事和近代環境史敘事之間存在張力,呈現出兩種逆向而行的“近代”。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但是在具體研究的時候往往把二者割裂開來,而是應該把人類社會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里面去研究,兩者是一個復合體。研究范圍應從原來的小生態——一般環境史,擴展到大生態,也就是人與自然交互構成的一個復合體,把整個近代放在生態系統演變的脈絡里討論,討論現代性是如何在人與自然交錯過程中產生的。這樣的現代性一旦形成以后,反過來又會改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種改變了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又會引起我們對這一個現代性的思考,這應該是一個動態過程。另外,夏明方教授認為,應該在全球生態系統的重組過程中來討論近代中國的命運。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生態文明研究院王利華教授作了題為《探問近代中國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報告。他表示,環境史研究應該有一個焦點,即以生命為中心;關照兩大要害:一是資源不足,二是污染過甚,一少一多,關乎生死;研究三大要素,即物質、能量和信息,近代科技、工業,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系統與自然系統的物質變換、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引起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推進過程中的人與自然關系革命;建立四個系統,即生命支撐系統、生命防衛系統、生態-社會組織系統、生態認知系統;從五個維度進行研究,即時間、空間、數量、結構、秩序。最后,他從回到經典、瞻前顧后、重視人口、抓住中介、以人為本、面向社會、辯證統一七個方面對未來近代中國環境史研究提出建議,指出“中華民族全面復興,不僅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進步,還包括更深層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調整。近代環境史研究將進一步確證中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必要性和歷史必然性”。
       
       
       
        本次論壇共有30余位學者報告論文,設四場,每場兩組,共8組。論文大體呈現出以下特點:(1)多學科和跨學科色彩鮮明,論文選題涉及歷史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公共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2)新史料與新視角疊加。(3)多地區與長時段結合,研究對象包括東北林地、內蒙古大黑河、長江水利、黃河水文,以及江南水質與西南環境變遷,研究時段則從明清一直延伸至新中國成立后。參會學者圍繞醫療衛生、環境與災害、環境與水利、黃河治理、動植物,以及農林與山地等主題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第一個專題為“醫療衛生”。南開大學余新忠教授、復旦大學高晞教授、中山大學(珠海)杜麗紅教授分別就“鼠疫”概念的形成及其知識史意義、介于自然神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身體學說與中國醫學知識的重構,以及近代中國自然與健康政策的建構與施行等問題分享了他們的研究心得。
       
       
       
        第二個專題為“環境與災害”。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梁志平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尹玲玲教授、天津師范大學曹牧副教授、西南大學張亮講師分別就清代以來江南水污染與水質環境,環境、災害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近代中國城市排水系統的變化與生態影響,以及近代中國城市水質的文本書寫與認知差異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
       
       
       
        第三個專題是“環境與水利”。山西大學張俊峰教授、復旦大學王建革教授、河北師范大學徐建平教授、云南大學田宓副教授、湖南師范大學曾桂林教授、北京大學劉詩古副教授、嘉興學院李云波講師分別考察了晉南三村引洪灌溉而致的訴訟問題及不確定性世界,道咸年間的運河危機與清王朝的選擇,晉綏邊區水利改革及其對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地方政權建設的作用,清中期以來內蒙古大黑河的水資源配置與社會轉型,近代洞庭湖區的圍墾、聚落與環境,近代長江中游的沙洲變遷與灘地開墾,新中國成立初期長江中游荊江分洪工程的建設,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系。
       
       
       
        第四個專題圍繞“黃河”展開。鄭州大學王星光教授、南開大學賈國靜副教授、山東大學李發根研究員、南開大學張巖副教授就中國首座黃河鐵路大橋的建造與糾葛、清代黃河下游灘地墾種、黃河故道之變與土地權屬之爭、國民政府戰時治黃體制的運行及其困境等問題做了探討,由此揭示生態變遷與國家治理的關系。
       
       
       
        第五個專題主要圍繞動植物與環境的關系展開。青島大學趙九洲教授、云南大學耿金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左承穎助理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榮華副教授分別就西柏坡地區水稻種植的歷史,民國時期云南邊區開發中的瘴疾、植物引種與移民,1940年代“發現水杉”事件,有益和有害動物的人為分類與近代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等方面做了考察,為當今國家決策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提供借鑒。
       
       
       
        第六個專題是農林與山地。山西大學胡英澤教授、鄭州大學申志鋒助理研究員、浙江大學杜正貞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池翔助理研究員就近代山西呂梁山北段農家經濟、近代以來豫北黃衛之間土地生態變遷與民眾生計適應、民國訴訟山圖中的山場知識和權利呈現,以及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奉天國有林的確權與爭訟等問題做了探討。
       
       
       
        除以上六個專題外,遼寧大學滕海鍵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周瓊教授、山西大學張霞講師、青島大學馬斗成教授分別就世界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環境史研究、近代中國西南環境變遷的歷程與轉向、劉大鵬與三晉第一形勝的景觀重建、近代青島海沙開采與環境擾動等問題做了探討,從中折射出近代中國人與自然關系的復雜面相。
       
       
       
        最后,嘉興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宋之霞副教授和《近代史研究》主編葛夫平研究員致閉幕辭,《近代史研究》編輯部主任胡永恒主持閉幕式。
       
       
       
        宋之霞對近代史研究雜志社以及與會專家學者表示感謝,希望此次會議能夠成為嘉興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取得更大發展的助推器。嘉興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充分依托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的政治資源和省部級科研平臺優勢,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研究、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紅船精神及其育人價值研究等方面形成鮮明特色。此次會議的召開,必將推進嘉興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科研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葛夫平對此次論壇主題選擇、會議選址,以及堅持線下召開等情況作了說明。她指出,首屆中國近代史前沿論壇之所以選擇“近代中國的人與自然”作為主題,基于四方面考慮:一是從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考慮,通過研究歷史上人與自然的互動,為當今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充分發揮史學的資政和致用功能;二是從個人生活方式與社會發展的角度考慮,希望通過這次會議來積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推動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自覺的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三是為了推動學科建設,希望通過這次會議來推動環境史學科從邊緣走向中心,從新興學科成為前沿學科,再從學術前沿成為學術腹地;四是從研究范式考慮,中國近代史有多種研究范式,它們都是以人類為中心,很少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我們應該將自然納入研究對象,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后,她對與會專家學者的支持與嘉興學院的合作表示感謝。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權所有 京 ICP 備 05055195 號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娇妻被黑人粗大高潮白浆-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呢-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sub id="9x77d"><span id="9x77d"><b id="9x77d"></b></span></sub>
      <em id="9x77d"></e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

      <form id="9x77d"></form>

          <em id="9x77d"></em>
          <noframes id="9x77d">